古棺之谜:揭秘七星巨棺之谜

2017-01-04 22:19:39 来源:百山探索 作者:草蜢

在明代帝陵中,其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主要建筑走向就呈“北斗七星”布局。“明孝陵”反映的是陵寝地面布局,已发掘的明定陵地宫的布局即是仿生前皇宫模式,也是源于天象。

除此之外,在陵墓选址上也与天象有关,陵址的前后左右要有山,象征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以山象征天上的星座,而皇帝的陵则位于星座之间,自然皇帝也置于天宫之上了。

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北斗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够“聚气”。

王秀玲说,古人对天体有一种神秘感,认为“北斗七星”具有避邪功效。如河南西水坡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发现墓主人东西两侧和脚下分别塑龙、虎和北斗天象图。古人还把它刻在避邪剑上。其奥秘在于“北斗七星”的形状恰为一个巨大的聚气的“S”形。

皇帝选陵址,要选能“聚气藏风”的地方,选择标准是山环水抱,因山环水抱必有“气”。在风水学中,用“曲则有情”来形容水和路的吉祥。山脉的起伏呈“S”形,河流则更明显,总是蜿蜒曲折。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选址及设计是与古代的风水理论相合的。

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去分析,皇帝死后,也需要生气,“北斗七星”式这种“S”形葬式能够“聚气”,有了生气,就有了万物,预示着子孙万代繁衍旺盛。如果依此而论,帝、后的葬式源于天象是有一定道理的。

朱元璋采用天象来设计皇宫、帝陵。他的思想肯定要影响到他的子孙后代。明十三陵所葬都是朱元璋后代,在陵墓选址和规制上均效仿明孝陵。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又身为皇帝的朱翊钧的葬式“源于天象”也就不奇怪了。

王秀玲最终推断,从朱元璋开始,明代的帝王都可能沿袭采取“北斗七星”葬式。

那么,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什么极大推崇“北斗七星”呢,这应和朱元璋的身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在孤苦无依之下,其早年出家为僧及后来加入“白莲教”、 “弥勒教”、“明教” 共同组织的起义军,并在被拥戴为“大明王”的过程中,同时受到宗教思想的熏陶有着极大的内在影响。

由于朱元璋终其一生都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因此,朱元璋在感情上崇道,并利用道教在他执掌政权期间和死后继续为他服务也是很自然而然的。而明代的帝王自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及以后的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等对道教都以尊崇为主。至世宗朱厚更是把政治权利与宗教高度联合起来,并以宗教为其治理朝政的中心。

所以,从这样一种历史渊源的视角来探明,为什么明朝自朱元璋以后的历代皇帝的陵墓都尊崇被视为至高无上象征的“北斗七星”葬式的原因之一。

经考证,在具有历史悠久的壮族丧葬习俗里,除了在棺内有放置七枚钱币的习俗外,再没有其它更加特殊的习俗了。

在壮族民间的丧葬意识里,人死了叫做“归阴”,那么死者在“阴间”里是一种“遭罪”,只有上了“天堂”,才能“逍遥自在”。再者,人们把“北斗七星”当成黑夜里的引路星,所以,要在死者的棺内底板的四周各放置一枚硬币,中间排放三枚硬币,共为七枚硬币。这七枚硬币象征着“北斗七星”,其寓意就是要指引逝者沿着“北斗七星”方向升天。另一种寓意,就是愿逝者永远都享受到“七星普照”。

诚然,在上思发现的这两座“三合土”棺发现死者身垫的“北斗七星”灵板,其寓意应该不像类似民间丧葬习俗中“要向死者指明升天的方向”及“让死者得到‘北斗七星’的普照”这样简单的寓意。

再者,也许墓主人深感生前还有远大宏图未酬,遗憾在人间,所以刻意以六条线连接“七星”,寓意死后也要带着“七情六欲”一起升天,继续在天上完成自己在人间未能完成的宏愿。

其实不然,“北斗七星”既然成为明朝皇陵的葬式,在那个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谁能甘冒如此天下之大不韪呢,这也不合旧制常规。

这也许就是两座“三合土”棺椁墓主人死后身垫“北斗七星”“灵板”的玄机之一。

难不成在上思出现的这两座“三合土”棺椁里的墓主人就是明代的某位皇族? 朱元璋的明王朝建立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王朝派杨景南下征剿广西,返京时,朱元璋问起广西土司黄、岑两氏族所辖情形,杨景言:“蛮獠顽奸,散则为民,聚则为盗,难以文治,当临之以兵,彼始畏服”。朱元璋则言:“蛮瑶习性虽殊,然其好生恶死之心,未尝不可,若抚之以安靖,待之以诚,喻之以理,彼岂有不从化者哉!”并诏谕广西两溪峒官民曰:“朕惟武功以定天下,文德以化远人,此古先哲五威德并施,遐迩威服者也,着兹两江地处南微,风俗质朴,自唐、宋以来,黄、岑二氏,代居其间,世乱则保境土,世治则修职贡,良由审时知机,故若如此,倾者,朕命将南征,入闽克靖,两广平定。尔等不需师旅,奉印来归,向慕之情,良足嘉尚,今特遣使往谕,尔其克慎乃心,益□厥职,宣布朕意,以安居民。”随之,江州、忠州、迁隆州、思明州等土司州府相继向明王朝表示愿意归附。而唯独上思土司黄英杰不愿归附明王朝,反而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聚众反明,曾一时间聚集万余人,从上思一路攻城夺州,毁兴业城(今玉林市属),并一直攻至郁林郡(今玉林市)围攻郁林城,无奈攻打了半月余,却未能攻下城池。明朝廷命潭州王庆为总兵率指挥胡海、左君弼重兵围困郁林城。黄英杰队伍势孤力弱,抵挡不住明军的强大攻势,且战且退,退回上思。

然后黄英杰重组兵力,再度与明军大战中,黄英杰阵亡,其弟黄英览被俘。是年(公元1370年),黄英杰之弟黄英衍向明王朝表示愿意归附,明王朝准允,被编管泰州(今崇左太平),又任泰州知州。

朱元璋在位统治时期,黄氏“土司”对明朝仍然是“反复无常”的反叛。可是,到了明永乐年间乃至明弘治十八年间的一百多年里,上思黄氏“土司”虽然在广西还出现与右江的岑氏“土司”相互仇杀,但却再也没有出现“反叛”明朝的行为,并再表示“归顺”朝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