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棺之谜:揭秘七星巨棺之谜

2017-01-04 22:19:39 来源:百山探索 作者:草蜢

史籍记载,自夏、商、周时期出现了夫妻合葬的丧葬习俗,并趋于普遍后,因夫妻死期不相同,所以多采用异穴合葬的礼俗。再者,为了解决夫妻死期的不同,丧葬礼俗中又出现了“厝”的概念。

厝者,置也,停柩待葬之义。即将先死者停柩一侧,再待与后死者一同安葬。“厝”的实质乃为长丧久葬,是厚葬之风的重要表现。

难道这两座“三合土”棺椁当年是在遵循着如《礼记·五制》所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这样的丧葬礼制之模式?

除此之外,确实难以释疑“三合土”棺椁内尸体不能完好保存之谜。

再者,如若“三合土”棺椁内的男性墓主人就是当年也曾身为一代皇帝的建文帝,为什么却如此的“薄葬”呢。

史籍记载,春秋时期,厚葬之风在西周各项礼俗制度集大成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崇尚,此时的丧葬制度,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决定陪葬物的有无和数量的多寡。

而至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后,由于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经济上的殷实,使得生活上的奢华成为可能,更因“事死如生”的厚葬之风在社会中迅速蔓延,也更使得秦王朝的皇陵也表现出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气势。其陵墓雄伟的布局,高大的墙垣,华丽的寝殿,坚固的坟丘,丰富的陪葬,令今人叹为观止。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的丧葬制度,相对而言,多数人不愿将大量的金银财宝埋入地下,则导致墓葬内容日益简单,并形成了一种“薄葬”之风,随葬物品多由象征性物品取代。虽然如此,因受地位、身份和礼制的限制和影响,特别是帝陵,其陵寝仍相当奢侈。

诚然,尽管建文帝也曾为一代皇帝,但是,他早已经成了一位“逊国”的皇帝,而在民间四处流落了数十年。因此,在他死后也只能以“象征性物品”取代对他的“厚葬”了。

经过种种的勘测和考证,可以得出结论:上思出土的两座“三合土”棺椁,是仿照明朝自朱元璋及以后历代明朝皇帝陵墓专用“北斗七星”葬式的格局。

这个结论,得到了北京十三陵文物专家王秀玲老师“有物为证”的共识,也得到了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博士生朱磊“‘北斗七星’在明代得到了帝王的极大推崇”的共识。而朱磊为目前国内专题研究“北斗七星”的博士生,并于2010年11月20日,专程到上思考察了“三合土”棺椁。

此后不久,博士生朱磊在其题为《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的论文阐述,“虽然,广西上思县明墓并没有出土非常丰富的随葬品,但此墓葬棺外用非常结实的三合土做椁,制作精良,亦耗费了不少的人力、财力,非普通百姓能够负担。墓主当为拥有一定身份地位的贵族或官员。”

据此,可以推断,在崇奉“北斗七星”象征“至高无上”为“帝王”的朱元璋影响下,作为朱元璋长孙、明朝第二代皇帝的“建文帝”朱允,尽管他已是一位“逊国”的皇帝而四处“避难”,应该说,他的“帝王”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且不论他“避难”的几十年间有无“复国”之意,但是,在他“驾崩”后,或是他“驾崩”前有过“旨意”,他的随从们便仿“孝陵”的“北斗七星”状式,以身垫“北斗七星”的灵板“入寝”,并以此来象征表明他的“建文帝”的“帝王”身份。

诚如《棺形葬式疑窦生》一文中所提,上思两座“三合土”棺椁墓主人身垫的“北斗七星”板上,取了“苦”、 “义”、 “官”、 “兴”、 “义”、 “官”之格。

这其中又有什么“玄机”呢?

据此,可以这样推断:“建文帝”二十一岁“登基”,仅在位四年,就遭到了四叔“藩王”的“靖难”而“逊国”,其命运可谓“苦”;“建文帝”为了明朝的天下免遭“生灵涂炭”而 “出逃”并“让位”给四叔朱棣,可谓为“义”;“建文帝”虽然“逊国”,但是,仍不失为“皇帝”的身份,可谓为“官”;“建文帝” 虽然“不在其位”,但是,其四叔朱棣“继位”后,明朝的天下也还呈一派“太平”景象,可谓为“兴”;朱棣“继位”后,虽有“篡逆”之嫌,“建文帝”仍有以“正统”的号召力与朱棣抗衡,但是,“建文帝”却以明朝的天下为重,不计自身的“得”与“失”, 再可谓为“义”;无论历史朝代怎么轮回,也无论时光怎么流逝,历史上的明朝“建文帝”最终仍然还是“建文帝”,是不因“永乐帝”的“篡逆”而更改,所以,又再可谓为“官”。

而两座“三合土”棺外椁长、宽、高的夯制“尺度”,也合于“丁兰尺”上“苦”、“义”这一“吉”一“凶”字样的刻度。

不言而喻,这就是两座“三合土”棺,当年没有留下“坟堆”乃至没有留下表明墓主人身份的“墓碑”和“墓志铭”,而却留下了诸多能“隐喻”墓主人身份的“玄机”。

根据广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研究室黄绍明、龚继春、周丽宁等教授对两座“三合土”棺墓主人的骨龄推算,男性墓主人的死亡年龄约55~60岁,女性墓主人死亡年龄约65~70岁。

因此,对于“建文帝”的经历也比较相互吻合:朱允,生于1377年。1398年,其年二十一岁继“皇帝”位,1402年,其年二十五岁,在位仅四年就被其四叔朱棣篡位后逃离“皇宫”。如传说的那样,“建文帝” 逃离“皇宫”后,曾在四川的广元、福建、浙江、贵州、云南等地“颠沛流离”若干年后,再辗转到广西横县“避难”十五年,这时,“建文帝”已是五十多岁的年纪了。可以推断,“建文帝”在上思的“避难”估计也就是几年的时间就去世了,反而是他的“皇后”仍然在上思继续“避难”十年左右,直至去世,并与“建文帝”合葬。

再者,“三合土”棺男性墓主人为什么在棺内所呈现的睡状是双手交叉平放于腹部呢。对此,就是说,这样的葬式和壮族丧葬习俗中的死者在棺内的睡状为双手平放两侧的习俗尽是不同。

根据有关丧葬习俗的考证,可以推断,“三合土”棺男性墓主人之所以在棺内呈现双手交叉平放于腹部的睡状,这是因为:其一,这是显示墓主人生前的身份“高贵”,死后“安详”的姿态。而一般或普通死者在棺内呈双手平放两侧的睡状,则表示死者对于死亡的一种“无奈”的姿态;其二,佛教及道教中的高僧在“圆寂”时,都呈双手交叉平放于腹部的姿态,以表明其自身已修成“正果”。

若如史传的“建文帝”当年逃离“皇宫”后,便“削发为僧”的那样,对“三合土”棺男性墓主人在棺内呈现双手交叉平放于腹部姿态的解释,也就顺理成章了:生前为一代皇帝,此后只能“削发为僧”,沦落民间数十载,这就是最后魂归上思的明朝皇帝——朱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