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棺之谜:揭秘七星巨棺之谜

2017-01-04 22:19:39 来源:百山探索 作者:草蜢

按照丧葬习俗的常规,不论是在历史上有过何显赫地位和取得过什么功名的人,或是一般普通老百姓,死后由后人垒坟竖碑,以世代祭祀。

可是,这两座“三合土”棺墓葬其制作这样的精致,并且当年是要耗着不少的人力、财力来夯制,这也不是一般普通老百姓能承受得了的工程。可它们却要如此的沉默于地下数百年且从没有后人进行过祭祀。尽管这两座墓出土后,附近村民也曾试图认“祖”攀“亲”,然而,经查对上思历史上有过“名望”的历史人物的家谱、族谱,却没有发现记载缺、漏其“祖先”墓葬的。这就不由得人们去进行种种猜测。

从墓葬的巨大夯制工程和棺木的精致,以及死者身垫“北斗七星”灵板这些奇异的现象,对此,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这两座墓的主人,其生前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且墓主人极有可能还隐藏着极深的神秘背景。

在上思出现过的历史名人、望族里,有谁更接近这样的条件呢?查阅当地史料后,更是一片茫然。虽然,上思在历史上也出现不少的名人和望族,但他们的最终归宿都找到了“佐证”,就是说,他们的墓葬,至今都仍在享受着其子孙后代的年年血亲祭祀和对坟丘的修茸。那么,在历史上曾居住于上思的有谁更能接近这样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人物呢。

经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和有关的县志资料,《上思县志(民国版)》有这样记载:清顺治元年甲申,即崇祯十七年也(公元1644年)。是时,明之版图,此数省已去其半。迭经臣工拥立桂王,力图恢复。乃清急分兵追击。桂王朱由榔走南宁入云南。李定国、孙可望等皆随之。有经上思边地而欲匿迹图存者。如左江道黄其晟,避居城内,置有屋地。

《上思县志(民国版)》还记载:上思营都司佥书署在城内东南隅,系明黄官故宅。又载:城守营向无署。明季左江道黄其晟,为避乱计,在城内筑屋一座,后他适,房遂空。清初设城守,暂驻其间。至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其孙黄奕欲扶榇旋闽,因索偿屋价。再者,《上思杨氏家谱》中记载,其先祖于“永历二年”(公元1648年)的一处墓葬有落款:“赐进士年前左江兵巡道今升通政使通家侍生黄其晟拜撰” 的墓碑文。若如上思县志所载,身为明朝廷命官的黄其晟自清军入关后开始避居上思,至清康熙年间其与家人在上思居住了四十年。

难道这两座“三合土”棺椁就是黄其晟夫妻的墓葬?

据福建省《同安县志》(今为厦门市集美区)资料记载:黄其晟,字仲芝,号元眉,明末清初同安县鼎尾人。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进士,任东城御史,以耿直不容人,出知抚州、南昌、桂林等知府。

黄其晟任广西左江道时,闻明廷亡后,同瞿式耜等在肇庆奉“永历帝”(指桂王朱由榔)。后并随帝欲逃往缅甸,为清军所获,在狱中关押6年后,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元)释放回乡。

《台湾文献丛书·第302种》《岭海焚余(明清)》全集《奏明会推本末疏》载:“黄其晟已改兵侍,奉差久矣。当日求甚苦,予改枢衔甚历,而又坐缺不出,不可也。”

由此可知,黄其晟当年应该是受到贬嫡而转任广西南宁左江道的。

于是,根据这样史料的记载,在开始对“三合土”棺墓主人身份的考证时,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不妨把这段历史做个还原性地推断:

黄其晟在任广西右江道时,闻知清军在明军叛将吴三桂引领下进入关内,并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国”。其时,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陷北京城后,无奈吊死于北京城紫禁宫煤山的那棵老歪脖子的大树上。

可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后,由于“兵骄将奢”,造成明将吴三桂投降满清,并引清军占领了北京城。

虽说清军攻占中原后,南方数省一时还处在明朝控制的势力范围内。作为明朝廷命官的黄其晟深知,明王朝已是无回天之力了,而清军会继而举兵大举进攻南方,以取得明朝的整个天下。所以,就事先将其家人如《上思县志(民国版)》所载,避居于上思城内。而为什么黄其晟会选择上思为避居之地呢?其一,广西左江的范围虽然包括宁明、崇左、大新等地,但这些地方都是十分显眼,不易避居;其二,上思距南宁仅百余公里,并且地处绵绵数百里的十万大山,交通不便,官兵不易追剿,是避居的理想之地。

标志明朝灭亡的时间,应为1644年。其时,南方数省的明朝官吏马士英、史可法等始推并拥立明福王朱由崧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初三监国于南京,并于五月十五即皇帝位,年号“弘光”。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献南京城向清政府投降,廿二,朱由崧被俘,并解往北京处死。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朝廷灭亡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同月廿七称帝年号为“隆武”。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八月廿八,朱聿键被清军擒杀,“隆武”政权灭亡。

与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的同时,在浙江余姚、会稽等地抗清义军及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但是,鲁王因其政权腐败,并热衷与“隆武”政权争夺皇统,势同水火不能相容。该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就宣告灭亡。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一月初二,明大学士苏观生、隆武政权时的辅臣何吾等于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粤为帝,改年号为“绍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清军攻入广州,朱聿粤等皆死。“绍武”政权仅存41天也就宣告灭亡。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一月初八,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翟式耜、原兵部尚书李永茂等拥立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继皇位,以次年(公元1647年)为“永历元年”。史称朱由榔为“永历皇帝”。朱由榔为人懦弱寡断,昏庸无能。在抗清名将何腾蛟、瞿式耜、郑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顺、大西农民军与之联合抗清,永历政权得以生存下来,支撑台湾及中南、西南数省半壁江山,声势颇大。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春收复了湖广、湘桂部分地区。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收复广西全境。接着北取长沙,东扫江西,收复二州16郡。但永历朝政腐败,统兵将帅专横跋扈,朝廷中宦官专权,朋比为奸,内讧激烈。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3路进攻贵州,年底进入云南。大西军精锐损失殆尽。十六年(公元1659年)正月永历帝狼狈西奔,经广西南宁转往云南进入缅甸避难。

以上的这段历史,史料称为“南明政权”或“南明王朝”,也称“小南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