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是否要篡位?历史上周公到底有没有篡位称王?

2022-08-12 22:26:00 来源: 作者: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历史,上都称他为周公或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也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周公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宰相。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病逝后,各部纷纷起来反叛。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姬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

周成王即位时还是个蒙昧无知的孩童,因此国家大权都掌握在周公手中。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看周公大权独握,心中不服,就散布流言輩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

周公

后来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旦奉命东征。经过3年的艰苦作战,周公终千平讨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但是,周公东征回来后,关于他篡位的流言却日甚一日地多了起来,说周公诛杀管叔、流放蔡叔是架空成王的一步棋子。

关于周公篡位的事情,各史书中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记载。一种是肯定周公的确是有篡位之心。《荀子•儒效》称:“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后世把它解释周公屏除成王以继接武王的天下。这就说明周公的确是篡位了。《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和《鲁周公世家》中也记当时"召公疑之“,周公曾向太公、召公进行解释。假若周公没有野心的话,召公、太公这两个贤人为什么都会发生怀疑呢?《尚书•大诰》更是明确指出:“周公身居位,听天下为政"。

根据后人的考证,发现《尚书•大诰》中的“王”称文王为“宁考"。所谓“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从辈分上来说,成王是文王的孙子,因此这里的“王”不会是周成王,那么能称文王为“考”的显然也只能是周公了。由此看来,周公在当时确实是称王了。

但周公为什么要称王呢?称王就一定意味着篡权吗?《尚书》中讲,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难以应付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辅佐成王的担子自然落到了周公的肩上。

周公曾对太公望和召公爽说: “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称王,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使我死后无颜见太王、王季、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也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由此可见,周公是代理成王行使王权,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江山社稷,而非一己私利。

《韩非子•难二》中交代说周公称王七年,周成王长大成人后,周公便把王位交给了成王,自已退居为次。由此分析,周公称王,握有实权是实,但"篡位”之说难以成立。

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他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包括"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

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弟相传,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周公制礼,周公制礼六纬度

周公旦辅佐武王灭纣后,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周公旦吸取夏朝和商朝的统治经验,制定社会规范,先后发布了《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

《康诰》的主要内容是“明德慎罚"。“明德慎罚”是周文王立天下的根本,“明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就是“保殷民”;“慎罚”就是依法行事,其中包括殷法的合理成分。周公旦主张刑罚不可滥用,对于一些案情要深思熟虑,多加思考,最后才能谨慎做出判断。但是对于“杀人越货,不孝不友”的,就要“刑兹无赦“,坚决给予惩治。

《酒诰》是针对殷民饮酒成风而发布的。因为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这对于以农业起家的周人来看,简直就是浪费。但是周公旦并没有下令完全禁酒,允许在祭祀庆典的时候喝一点,但是不能聚众群饮,否则会被处死刑。对于工匠饮酒,则是要先进行教育,再根据情况处以适当的刑罚。同时周公旦提倡殷人应当多种植庄稼,或者经商去赡养父母。

《梓材》也还是提倡“明德”。周公旦希望人民之间也不要互相残害、互相虐待,如果全国上下都不虐杀而且敬重孤寡,那么社会自然就会出现稳定安乐的局面。然而,这种局面的形成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需要全体人民以及统治者的共同努力。

《康诰》、《酒诰》、《梓材》是周公对被征服地区实施统治的政治方略,其中贯穿着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安定殷民,不给殷民一个周朝嗜好虐杀的形象,对处罚要慎重,要依法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