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孔子杀少正卯之谜(有视频)

2022-09-17 10:13:59 来源:百山探索收集 作者:百山探索网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曾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代理宰相职责,......诛杀了以鲁国大夫身份乱政的少正卯。

《孔子家语.使诛篇》也记载孔子56岁时担任了鲁国司寇,才代理国相七天,就把扰乱朝政的大夫少正卯处死,在朝廷暴尸示众三天。

《荀子.宥坐》中关于此事又有更为详尽的描述:孔子的学生子贡因为此事问老师孔子:“那个少正卯,是鲁国著名的人,您刚执政就把他杀了,也许失当吧?”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缘故,天下最大的罪恶有五种,但盗窃并不算在里面。

一是心怀背逆、居心险恶;

二是行为邪恶而固执不改;

三是妖言惑众;

四是旁门左道的知识渊博;

五是因循错误主张又善于文过饰非。

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也就是说,孔子在鲁国由司寇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就杀死当时鲁国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种恶行,并且在家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已是小人中的奸雄,所以非杀不可。

少正卯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因为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所以他的后人改为闻姓。孔子所言少正卯的五条罪状,大约属于后世所说的“异端邪说”之类。

这是历史上第一例属于“思想犯罪”性质的大案。孔子思想中有讲“仁”、“爱”的一面也有讲“刑”、“杀”的一面。孔子主张对小人和下民,为制止他们叛逆犯上,应该“怀刑”和“纠之以猛”,所以诛杀个别乱政之人。后来的《尹文子》、《说苑》、《孔子家语》等书,都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孔子杀了少正卵。到了东汉时代,更有王充说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在鲁国讲学,曾使孔门“三盈三虚”。这样说来,他们互相争夺学生,孔子诛少正卯可能有挟嫌报复,打击私敌(学敌)的成分。

但汉代学者高诱认为少正卯是谄谀之徒,且说“少正”是其官称,“卯”为其名。南宋朱熹干脆指出,孔于并没有杀少正卯。理由是杀少正卯一事是齐鲁陋儒编造的故事,他们的目的大概是想借此提高孔子的权威,如果真有此事,那么当时记载人物甚详的《左传》为什么对如此轰动的大事略而不谈呢?

此说一出,许多学者表示赞同。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记载鲁国史事的典籍《春秋》、《左传》关于此事只字未提,而且《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却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

到了战国末期的《荀子》才出现此事的记载,那时百家争鸣异常激烈,有得游说之士为了扬己抑彼,可能捏造事实以诬陷对方,况且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情理。孔子提倡仁,强调“为政以德”,主张用“德”去感化小人,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应该说与孔子的这一思想也不相吻合。

还有一种说法提出,孔子“摄相”的时间是在鲁定公和齐景公相会之时,而所“摄(意思是代理)”之“相”是“傧相之相”,即《周礼》所谓“接宾曰傧,诏礼日相”者。

凡盟会坛战,必有一诏礼之官,而孔子为之。清人崔述说:“相礼者,但襄一时之礼,与国政无涉也。《史记》误以'相'为'相国'之'相'。”若果真如此,以一礼官去诛杀有名的大夫实在是不可能。

两千多年以来,孔子诛少正卯被当作是“正义之诛”,大约都是后代儒者为了维护祖师爷的权威而持有的成见。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疑案又被一些“评法批儒”的人翻了出来,作为孔子迫害新兴势力的一大罪证,恐怕也是别有用心的“古为今用”。

孔子是否诛杀过少正卯,由于直接证据不足,成了后世聚讼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