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马来西亚:华教变迁与留台生的发展历程

2016-12-18 23:01:17 来源:马来西亚探索 作者:黄伟雯

根据统计,目前在台的马来西亚侨生总数已经超过1.5 万人,马来西亚侨生一直是台湾侨生的大宗。

但是如果告诉你,在 2012 年以前,马来西亚政府除了医学类别以外,其实不承认台湾的学历,那么大家心里一定会有非常多问号:“为什么过去几十年来他们还愿意来台湾留学?”这个就要从阿公的阿公时代讲起:关于“根”的儒家思想,百年来如何影响马华社会的华教史了。

马来西亚学生

马来西亚学生

马来西亚华教政策概述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自1819 年在槟城所建立的第一间私塾──五福书院算起,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华文教育史的起落浮沉,其实就是一部马国华人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在目前的马来西亚,可以学习华文的教育体系选择有:六年的国民型华文小学、六年的华文独立中学或五年的国民型华文中学,以及二至三年的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韩江国际学院、大学里的中文系等。

最初的华文教育是附设在庙宇、店铺或住家中,设备简陋,主要是以方言教学,教学内容重点在于灌输传统的中华文化与价值观,常常是将血缘性的组织与教学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目前还可以在马来西亚的一些城市看到这种书院的建筑。此时期的英殖民政府不重视华文教育,所以自然无所谓对华教施行的政策,当局对此采取放任的态度。

吉隆坡的陈氏书院吉隆坡的陈氏书院

吉隆坡的陈氏书院

一直到 1920 年代,时值“民族自决”思潮正在中国及其他殖民地流行,英殖民政府对该地华文教育的蓬勃发展及深受此思潮影响起了戒心,于是实施“学校注册法令”(注四)。1929 年至 1932 年,英殖民政府取消津贴,一些学校被迫关闭。但 1937 年,华文学校的学生人数仍是英文学校学生的两倍,说明了即使受到了各种压制,华文学校仍在逆境中成长。

1941 年至 1945 年为日治时期,在这三年八个月当中,是华文教育最黑暗的时间。由于中日战争及马来西亚华人社群鲜明的抗日及各种反侵略的行为,导致日军屠杀华族以及关闭华校,华文教育几乎消失。至 1952 年马来亚联合邦通过《1952 年教育法令》,意即在设有国民学校的地区,所有的适龄儿童均被强迫进入以英语及巫语(马来语)教学的国民学校就读。换言之,国民学校愈普遍,代表方言学校会被迫减少。

1956 年,马来亚联合邦再度通过《拉萨报告书》(The Razak Report 1956),其中规定马来语为国语,并要建立一个以国语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系。后来《拉萨报告书》在 1957 年由马来亚联合邦政府通过,成为《1957 年教育法令》。

此时,马来文小学被称作标准型学校,但英中小、华中小及淡米尔语学校都还是可以接受政府津贴。不过自《1961 年教育法令》通过后,英文、华文、淡米尔文中学只有改为国民型中学者才可以获得全面补助,拒绝改制的中学则成为‘独立中学’,政府在独中须接受教育法令约束的前提下,仍允许其继续存在,但经费上不予补助,学历也不予承认。

吉隆坡的尊孔独立中学

吉隆坡的尊孔独立中学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虽然困境仍持续存在,在半世纪的努力下,也逐渐展露出丰硕的成果,除了保有一千多间的华文小学、六十间独中,21 世纪的华文教育也有一些突破。例如:争取到三间华文学院,并于 2002 年由华社创办的私立拉曼大学正式招生,令马来西亚拥有相当完整的华文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