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踪迹之谜,和氏璧的下落

2016-10-30 12:56:16 来源:百山探索 作者:草蜢

什么是和氏璧?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

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回到古都邯郸的故事。

和氏璧

和氏璧

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宝物莫过于和氏壁了。

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向楚国君王进献一青石,并说石头中有宝物,刚即位的楚文王将这块石头雕成璧,起名“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

300多年后,广为人知的“和氏璧”落入赵惠文王之手。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15座城池进行交换。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交换城池时,秦昭襄王却食言,结果蔺相如机智地夺回璧,并设法送归赵国。

公元前222年,泰王赢政灭赵国,得“和氏璧”,并用“和氏璧”制成“方四寸”的御玺,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自此,“和氏壁”成为传国玺。

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亡,幼帝登基。 “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后来王莽篡位,“和氏璧”落入其手。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为赤眉义军所得。直到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

东汉献帝时,天下大乱,“和氏璧”先后落入孙坚、袁术、徐谬手中。至曹操挟持汉献帝,传国玺“和氏璧”才重归汉室。

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东汉灭亡,曹丕让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书“大魏受汉传国玺”七字之后,传国玺依次经历了西晋、前赵、后赵、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隋的更迭。公元
618年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隋朝灭亡。萧后携大子元德带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至唐良观四年,萧后返归中原,传国玺才归于李唐朝灭亡后,传国玺又先后为后粱、后唐所有。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攻陷洛阳之际,李从珂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和氏璧”的下落,自后晋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传国玺既为和氏璧所制,流传万年不坏,它必定还完好无损地藏匿于某个角落,希望终有一天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关联阅读:和氏璧的故事

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史记》中蔺相如“完璧归赵”所讲的“璧”就是和氏璧。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那么,和氏璧究竟是怎样的一块玉?问什么说只有“卞子”能识得它呢?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

这位“卞子”相传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玉工,名叫卞和。它在一座山下偶然发现了一块玉璞。凭借玉工深厚的识玉本领,卞和认为这是一块世所罕见的宝玉。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来到宫廷,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玉璞是未经加工、切割的天然玉料,外表和普通石块无异。通常玉工不会在一开始就打开看里面究竟是不是好玉,而且要凭经验对其进行猜测。

楚厉王找来宫廷的玉工对玉璞进行鉴定,得到的结论却是这是一块没有什么价值的普通石块。楚厉王觉得受到了卞和的欺骗和嘲弄,非常生气,就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来到宫廷,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武王,宫廷玉工居然还鉴定这是块石头。楚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几十年过去了,楚武王也死了,楚文王继位。已经残年的卞和又想把玉璞献给楚文王。可是失去双脚的他行动很不方便,满腔的忠君抱负无法实现,他怀抱玉璞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眼睛里就开始流血。楚文王得知此事后,派人去问卞和:“天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悲伤到此地步呢?”卞和回答:“我并非为我的双脚而哭,而是为这块无人能识的宝玉而哭。

大王把我的忠心看成欺君,颠倒是非,我是为大王而哭啊!”楚文王听说后,马上命人把卞和接到宫中,当场剖开玉璞。果然,事实验证了卞和的话,里面的确是一块无暇的美玉。为了纪念卞和的忠君之心,楚文王将此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又称“和氏璧”,并把它奉为国宝。

相关文章